卫生院污水处理设备

生化消毒模块

废水经提升泵进入生化消毒模块,采用SBR处理工艺,集均化,初沉,生物降解,二沉等功能为一体,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。处理系统已设置隔油池和调节池,未设置初沉池。SBR反应器中的底物浓度从进水的逐渐降解到出水时的,整个过程底物没有被稀释,过程推动力始终比完全混合反应高,因而比完全混合反应法所需的氧化时间和池容积小得多,通常只为1/3。而且由于采用SBR处理装置,反应池,水泵,配管数目少,无需设置二沉池,反应池容积也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小,节省了占地面积,土地费用和建造费用也可大量削减。曝气系统则采用多元公司研制的推流式液下曝气机,曝气效果,占地,噪声,动力消耗和操作维护等都明显优于其他曝气设备

QQ图片20170731132802.jpg

污水调节池出水自流入本池下面的生物水解反应池,在此池中装有半软性组合填料,在厌氧菌的作用下,能将较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。经生物水解反应池处理的污水,用污水泵均匀地将水送到旋流式浮腾厌氧反应器处理。厌氧反应器出水再自流到菌液分离池、预曝气池、生物接触氧化池及气浮净水器处理。为控制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进水浓度,从而保证处理的污水达标排放,本设计特设清下水集水池1座,用泵将清下水送往预曝气池。二氧化氯消毒效果较也氯好,具有氯的持续消毒作用,比ye氯安全.对芽孢和病毒有较强的消毒作用.接触时间短,不会生成有机氯化致癌物。同时国产二氧化氯发生器相比臭氧发生器要成熟。成本相对较低.故目前大量应用于污水的后续消毒工艺。本工程采用水解酸化+接触氧化+CIO2消毒组合工艺。处理流程分为兼性段和好氧段。

机械加速澄清池属泥渣循环型澄清池,是集混合,絮凝,沉淀于一体的构筑物,其特点是利用机械搅拌的提升力作用来完成泥渣回流和接触反应,生产能力高,处理效果好,可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剩余的胶体,悬浮颗粒,CODcr等污染物,降低水中溶解性磷酸盐,钙,镁离子和某些重金属浓度。

高效混凝沉淀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:一个“反应池”,一个“预沉池-浓缩池”以及一个“斜管分离池”。高效混凝沉淀池生产能力高,处理效果好,可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剩余的胶体,悬浮颗粒,CODcr等污染物,降低水中溶解性磷酸盐,钙,镁离子和某些重金属浓度。

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 2500 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,造成河流,水塘污染,影响村民居住环境,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。农村污水处理的特征首先是处理率低,其次是间歇排放,排量少且分散,第三是氮磷浓度高及含有大量的营养盐,细菌,病毒等,这些都给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。 产品特点

根据污水来源,医疗污水的特点是:①污水的可生化降解性好,生化降解速度快,适于生物处理;②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卵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,在回用之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;③污水水质和水量波动较大,必须加强调节以稳定污水水质水量,避免冲击负荷对生物处理设施的影响;④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物质如粪便等,这些固体物质大多具有可沉淀、可分解的性质,因此必须加强污水的预处理工艺以去除这些悬浮物质,减轻后续处理工序的负荷。总之,该污水中不仅含有有机污染物,而且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,因此在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中既要考虑消毒灭菌的卫生指标,也应兼顾COD、BOD等环保指标。

QQ图片20170731132806.jpg

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吊装就位

1,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运抵调试现场后,用合适吨位吊车将污水处理设备吊放到调试指定位置,设备摆放方向不能放错相互之间距必须准确,以便于后续工作的进行。

2,污水处理设备外部污水管路,电路,桥架安装。

3,设备就位后开始外部管路安装,电路连接,桥架安装。

4,外部各管路连接接口要无油污,用砂纸将连接口打磨并涂上一层胶水或垫橡胶垫,待胶水层稍干后在进行管路连接,要求连接管路处不能渗漏。 

5,电控柜摆放在主体设备侧边,外部电路把电控制柜控制线,污水设备连线,电控柜与电源接通,电源线与污水设备接线时注意污水设备间风机,电机的转向。

②A/O工艺

A/O工艺是以活性污泥作为生物载体,通过风机供氧曝气的作用使污水达到充氧的目的。A池内设机械搅拌,从O池的回流液回流至A池,在A进行反硝化反应,将大部分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,并通过搅拌使氮气从废水中溢出,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;A池出水至O池,O池内设鼓风曝气,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,并将进水中的大部分氨氮转化成硝酸盐氮;可以根据废水的需要,调整O段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,通过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,吸附、氧化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;有机物、氨氮去除率高。然而,由于没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,从而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特功能的污泥,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较低;同时,若要提高脱氮效率,必须加大内循环比,因而加大了运行费用。另外,内循环液来自曝气池,含有一定的DO,使A段难以保持理想的缺氧状态,影响反硝化效果,脱氮率很难达到90%。

膜法运运行管理比较方便,它不需要污泥回流,因而不需要严格控制回流污泥量和剩余污泥量,又不存在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,运行比较稳定,还可间接运行,遭破坏恢复起来比较快,对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的变化波动影响较小,出水水质比较稳定;

⑸由于充氧是在填料下直接曝气,气泡通过填料再次破裂提高了充氧效率,故其动力消耗要比活性污泥法小。

污水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池有80-90%的CODcr在这里被去除,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。

接触氧化法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应用领域

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传统的生化处理方法,生物填料为固定床上的半软性填料。利用半软性填料作为微生物的附着载体。生物均匀分布在生物填料上,这样就避免了微生物分布不均的现象,同时,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,不随水流动,因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搅动,不断更新,从而提高了净化效果。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时间短、体积小、净化效果好、出水水质好而稳定、污泥不需回流也不膨胀、耗电小等优点。其特点主要有:

容积负荷高,耐冲击负荷能力强;

具有膜法的优点,剩余污泥量少;

具有活性污泥法的优点,辅以机械设备供氧,生物活性高,泥龄短;

能分解其它生物处理难分解的物质;

容易管理,消除污泥上浮和膨胀等弊端。

综上所述,本工程生物处理拟采用“水解酸化+接触氧化法”。

消毒方法比选

消毒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工艺过程,其目的是杀灭废水中的各种致病菌。污水消毒常用的消毒工艺有氯消毒(如LV气、二氧化氯、次氯酸钠)、氧化剂消毒(如臭氧、过氧乙酸)、辐射消毒(如紫外线、γ射线)。表(二)对常用的氯消毒、臭氧消毒、二氧化氯消毒、次氯酸钠消毒和紫外线消毒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比较:

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,二氧化氯不但消毒能力强,效果好,且副作用小,设备投资不算高,运行成本低,二氧化氯消毒应用日益广泛,本工程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是较好的方法。 

SEGHERS 公司提出的UNITANK 系统是SBR 法的又一种变形和发展, 它集合了SBR 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优点, 一体化设计, 不仅具有SBR 系统的主要特点, 还可以像传统活性污泥法那样在恒定水位下连续运行。     MSBR 工艺的特点是系统从连续运行的单元(如厌氧池)进水, 从而加速了厌氧反应速率, 改善了系统承受水力冲击负荷和有机物冲击负荷的能力;同时, 由于MSBR 工艺增加了低水头、低能耗的回流设施, 极大地改善了系统中各个单元内MLSS 的均匀性。  

O段池采用接触氧化工艺。接触氧化是生物膜法的一种,它具有以下优点:

⑴生物膜法具有生物的多样性。由于微生物固着在填料表面上生长,具有稳定的生态条件,能栖息如硝化菌那样的细菌,其增殖速度比一般的假单胞菌要慢40-50倍,故生物膜法能得到很高的脱氮能力。从生物种属上而言,生物膜法比泥法要丰富得多,除细菌,原生动物外,还有真菌、藻类、后生动物和大型无脊椎生物等,这是泥法中少见的;

⑵生物膜法的生物量多,单位体积内的生物量有时会比泥法多达5-20倍,因此设备的处理能力大;

⑶生物膜法的剩余污泥量少。在生物膜的厌氧层中栖息着厌氧菌能降解好氧过程合成的剩余污泥,从而使总的剩余污泥量大大地减少;  

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不容乐观 

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,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,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,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,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,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,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。我国有96%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,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。89%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,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,泄洪道,村内外池塘, 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。

A段池又称为缺氧池,或水解池。水解的机理从化学的角度来说,绝大多数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水接触都会发生水解反应,水解反应可使共价键发生变化和断裂,即使化合物在分子结构和形态上发生了变化。生物水解是靠生物酶的催化作用而加速反应的,在有酶条件下的催化反应速度要比无酶条件下高出108-1011倍。

兼性段只采用酸化水解法,好氧段采用接触氧化法。膜污染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:①在预处理工艺中增加了规格均为750mill×800mill的两道粗、细人工格栅,栅条间距分别为5、2mill。②当膜面沉积较严重(膜通量为22m/h)时,采取了停止出水进行空曝的方法,膜通量恢复到32/h,说明空曝是去除膜面沉积层的有效方法,可以增加产水量。③在膜通量为16m/h时,医院用水高峰时应急泵开启,将调节池内的水超越MBR直接打入消毒池,出水COD等指标超标。MBR对SS的去除效果较为稳定,出水SS为29~50mg/L,BOD为14.5~34.4mg/L,COD保持在70mg/L左右,余氯为2.4~3.1mg/L,粪大肠茵群数为20个/L,处理出水执行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466-2005)。